敏试教育 | 网站地图 注册 / 登录
logo
敏试教育

13015920595

服务时间 9:00~22:0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学习动机的理论
作者:敏试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3-31 10:14:11 浏览:1151
名师答疑: QQ:钟老师 QQ:陈老师 QQ:徐老师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行为是如何受学习动机影响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根据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要求,整理了学习动机的理论知识点,下面一起来学习吧!

一、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稳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如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人、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成就的行为,并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代表人物有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这个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倾向和避免失败倾向。

4.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因素归因和不可控制因素归因。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她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6.习得性无力(助)感理论

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根据塞利格曼的理论,无力感的产生过程分为获得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这四个阶段。

学习动机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以上就是对学习动机的理论相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此类知识常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要着重此类题型的备考。


★点击查看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推荐阅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分享】

【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分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学习动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