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试教育 | 网站地图 注册 / 登录
logo
敏试教育

13015920595

服务时间 9:00~22:00

【幼儿园】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
作者:敏试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8-11-03 16:33:23 浏览:6872
名师答疑: QQ:钟老师 QQ:陈老师 QQ:徐老师

一、选择题

1.A  喜欢模仿

2.C  应确保每位幼儿在同一时间达成同样的教育目标

3.B  鼓励幼儿睡硬床

4.B  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5.C  社会性微笑

6.C  生活性

7.A  注重感官教育

8.D  根据日常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评价幼儿

9.A  理解本质特征   

10.A 能感知到周围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二、简答题

11.依据皮亚杰的理论,简述2-4岁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15分)

【参考答案】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他把幼儿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4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中的象征思维阶段(2-4岁)。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2-4岁儿童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2)幼儿的思维在此阶段还没有真正普遍化,没有形成一般化的概念。

(3)此阶段幼儿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常常运用“转导推理”。

(4)象征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为“自我中心思维”。此阶段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或所谓“信号物”进行思考。

 

12.简述幼儿园美育工作的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②美育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实现着内在的认识活动、情感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

③美育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弥补了用语言和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

(2)对社会的意义

①美育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系中的一部分,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对美的追求常常是统一在一起的,美育是建立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了基础。因此,幼儿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论述题

13.什么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2分)

【参考答案】

(1)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指的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基本能力,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学习活动常规等。

(2)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意义:

①使学前儿童尽快适应托幼机构里的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学前儿童从家庭进入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所感受到的变化是极大的。对他们来说,这些机构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正式进入集体生活后,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教育机构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而在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要照顾十几名、几十名的孩子,就需要培养起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才能使其尽快地熟悉、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产生归属感。

②使学前儿童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快乐的童年生活”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儿童每一天的具体生活,而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也是判断、衡量他们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师要把生活活动不仅看成是满足孩子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等生理需要的过程,更要看成是以此为机会使他们的相关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的学习、练习的过程,让学前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他们愉快地度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每一天。

③日常生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3)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方法有:

①榜样示范法;②渗透教育法;③评价激励法;④成果欣赏法;⑤图示观察法;⑥游戏练习法;⑦家园共育法。

 

 

四、材料分析题

14.4岁的石头在班上朋友不多,一次他看见琳琳一个人在玩,就冲上去紧紧抱住琳琳,琳琳感到不舒服,一把推开了石头,石头跺脚大喊,“我是想和你做朋友啊!”

问题:(1)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石头在班里朋友不多的原因。(10分)

(2)教师应如何帮助石头改善朋友不多的状况。(10分)

【参考答案】

(1)该材料主要体现中班幼儿石头在同伴交往中存在问题,材料中石头有主动交往的意愿,但是缺乏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影响其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①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的外表和性格是影响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石头没有掌握交往技巧,无法使用适当的方法加入同伴游戏,与同伴友好相处,也不具备吸引同伴与自己玩耍的技巧。

②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石头在家庭中可能没有从亲子交往中观察和模仿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③教师的原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引导,教育幼儿学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

 

(2)教师应该如下引导:

①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挑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②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③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15.教师在户外投放了一些拱桥(见图一),希望幼儿通过走“拱桥”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幼儿却将它们翻过来,玩起了“运病人”游戏(见图二),他们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抬……玩的不亦乐乎。对此,两位老师反应不同,A教师认为应立即劝阻,并引导幼儿走“拱桥”,B教师认为不应阻止,应支持幼儿的新玩法。

问题(1)你更赞同哪位教师的想法?(2分)为什么?(8分)

(2)你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什么价值。(10分)

【参考答案】

(1)更赞同B教师的想法。该教师支持幼儿的新玩法,这一理念符合游戏的基本特征。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属性的表现。材料中针对幼儿自发生成的“运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支持幼儿进行游戏。

②游戏是想象与创造的活动。材料中幼儿能够想出“拱桥”的不同玩法,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③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材料中“拱桥”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玩的不亦乐乎。

④游戏是虚构和现实相统一的活动。材料中幼儿根据假想的情境和材料进行模拟现实的“运病人”游戏,充分发挥了幼儿游戏的特点。

(2)“运病人”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

“运病人”的教育作用如下 :

①促进幼儿认知、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在“运病人”游戏中,可以增加幼儿关于照顾、运送病人方面的“医护”知识,促进幼儿交流表达的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幼儿有的推,有的抬,有的拖也能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

②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增加对“病人”这一角色的了解,体会要爱护病人和关爱病人的情感;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此外,在与同伴共同“推”、“抬”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运病人”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可以思考“运送”病人的多种方法,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水平。

④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在“运病人”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验各种情感,如友好、同情、责任心等积极情感,也可以促使幼儿在成功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等。

 

 

五、活动设计题

16.大班下学期,李老师发现幼儿普遍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够了解,一些幼儿对上小学有些担心,于是教师准备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请根据李老师班级的情况,设计“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

要求:(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8分)

2)围绕主题设计三个子活动,写出其中一个子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14分)

3)写出另外2个子活动的名称、目标(分别4分,共8分)

 

16.参考设计

大班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

【活动总目标】

1.能以感恩的心态关心、留恋身边的朋友、老师,以积极、愉快的情绪迎接小学生活。萌发争做小学生的强烈愿望;

2.初步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知道入小学的准备工作;

3.珍惜自己的幼儿园生活经历,通过谈话回忆、学唱毕业歌、参观小学、制作纪念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对幼儿园和老师的谢意。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5.能够自己整理物品,知道爱惜图书和文具

 

子活动一 大班语言活动《毕业诗》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萌发对幼儿园生活依依不舍的情感,并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情。

2.认知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自己从进入幼儿园到毕业的成长过程。

3.技能目标:能够带着不舍的情感朗诵《毕业诗》,并根据诗歌中“再见”、“汇报”等词做出动作。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毕业歌》音乐、图片、《毕业诗》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参观小学的生活经验

 

三、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音乐导入:教师播放旋律,带领幼儿一起歌唱《毕业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展开部分

1.教师完整朗诵,幼儿认真倾听

(1)教师声情并茂地完整朗诵诗歌《毕业诗》,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毕业诗》的内容及韵律。

师:诗歌当中的“我”在做什么?“我”说了什么?

(2)幼儿认真倾听,并感受诗歌内容,大胆表达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2.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1)教师根据诗歌内容,以此出示图片,对比初入园与即将离园时的差别,感受自己的成长。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提醒,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内容,并与同伴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创编动作,大胆表演诗歌

教师播放《毕业诗》的音乐旋律,鼓励幼儿在音乐当中,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出“再见”、“汇报”等词语。

 ()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萌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师:在幼儿园中,每一个小朋友都获得了进步和成长,变成了幼儿园中的“大哥哥”、“大姐姐”,现在我们即将毕业,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我相信小朋友们在小学生活中,也能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投放画笔、纸张,鼓励幼儿画出心目当中向往的小学生活的场景,并大胆和同伴分享。

 

子活动二 大班社会活动《感谢您》

 

【活动目标】

1.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萌发热爱、感激之情;

2.懂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知道要向老师表达感谢;

3.愿意在同伴和老师面前,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子活动三 大班美术活动:我上小学了

 

【活动目标】

1.激发上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2.能画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及走、坐、跑等基本动态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推荐阅读:

考试时间面试课程
考试大纲备考教材



点击报名>>面试协议班

2018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