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试教育 | 网站地图 注册 / 登录
logo
敏试教育

13015920595

服务时间 9:00~22:0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自我效能感理论
作者:敏试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1-07-27 09:30:06 浏览:1422
名师答疑: QQ:钟老师 QQ:陈老师 QQ:徐老师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根据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整理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定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理论内容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2)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

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

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班杜拉更重视效能期待。通常,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以上就是自我效能感理论相关知识点的整理,考生可以通过历年真题题库巩固掌握。

 

敏试教师网

扫码关注敏试教师网公众号

回复“备考大礼包”即可获取笔试备考资料

推荐阅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分享】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分享】

16256565289745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