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试教育 | 网站地图 注册 / 登录
logo
敏试教育

13015920595

服务时间 9:00~22:00

每日一练: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3)
作者:敏试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1-13 10:21:45 浏览:1148
名师答疑: QQ:钟老师 QQ:陈老师 QQ:徐老师

【导读】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带大家直击考试重难点--2019年教师资格证每日一练

【幼儿园】

1.(单选题)幼儿园教育主要指的是对(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A.0—3

B.1—3

C.3—6

D.1—6

2.(单选题)(  )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3.(单选题)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  )。

A.综合教育

B.启蒙教育

C.独立性教育

D.适宜性教育

4.(单选题)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基础教育

B.启蒙教育

C.属于义务教育

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5.(单选题)幼儿园的(  )双重任务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A.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

B.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C.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D.保育和教育

 

答案:

1.正确答案:C

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2.正确答案:B

解析:1996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正确答案:B

解析:学校教育是一种为儿童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启蒙教育。

4.正确答案:C

解析:我国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属于公益性事业,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义务教育只包括初中和小学共九年。

5.正确答案:D

解析: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中,第一章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的(总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小学】

1.(单选题)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接受性

D.可塑性

2.(单选题)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  )发展阶段。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与不信任

3.(单选题)盲人的触觉、听觉比一般人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单选题)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单选题)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1.正确答案:B

解析:这说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人格、学识、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示范的榜样。

2.正确答案:C

解析: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

3.正确答案:C

解析: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充。故本题选择C.

4.正确答案:D

解析: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既有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也有由于遗传素质、家庭和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同龄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心理品质和个性倾向等方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差异性。

5.正确答案:C

解析: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学】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初中隐性课程的是(  )

A.师生关系

B.校风、校徽

C.化学课

D.班规

2.(单选题)隐性课程最先是由谁提出(  )

A.杰克逊

B.杜威

C.布鲁纳

D.布鲁姆

3.(单选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  )级课程管理方式

A.1 

B.2 

C.3

D.4

4.(单选题)以下课课程属于校本课程的是(  )

A.小学语文

B.小学科学

C.小学课程标准

D.学校的古诗词选修课

5.(单选题)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而设计的,具有选择性、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人才成长的课程是(  )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答案:

1.正确答案:C

解析:化学课属于学科课程和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非正式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形课程包括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学校的物理与文化环境、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教科书中隐喻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差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它们能对学生发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2.正确答案:A

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克逊1968年《班级生活》(或译作“杰克森”)提出的。

3.正确答案:C

解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方式,构建国家(国家课程)、地方(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

4.正确答案:D

解析: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土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5.正确答案:B

解析: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形成学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它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而设计的,具有选择性、多样性。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人才的成长。

★点击查看更多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 

课程推荐:点击图片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