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试教育 | 网站地图 注册 / 登录
logo
敏试教育

13015920595

服务时间 9:00~22:00

初中地理教案:《保护大气圈》
作者:敏试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23 11:55:36 浏览:1328
名师答疑: QQ:钟老师 QQ:陈老师 QQ:徐老师

人类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空气,因而大气圈的作用显得尤其的重要。对此,敏试教师资格整理了初中地理《保护大气圈》教案,供各位考生参考。

初中地理教案:《保护大气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臭氧层空洞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2.了解周围的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3.知道我国已开始进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二)能力目标:寻找污染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气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环境意识培养,并对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有所了解。

【教学难点】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

两个可乐瓶(1.25升、白色),点燃三根火柴扔进一个瓶内并用盖盖住(这代表脏空气),另一个空可乐瓶(代表洁净空气),在学生中传递,问同学们喜欢呼吸哪瓶中空气?(瓶内的是大气一部分,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污染会污染空气),引出课题:保护大气圈。

新课讲授:

一、大气圈的作用

教师结合大气分层示意图讲述,使学生对大气圈有所认识。

大气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讨论:地球上没有大气圈(无空气)地球上将会怎样?

重点了解对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作用。

二、温室效应

(一)用类比的方式(图片)从温室大棚能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使之温暖湿润;让学生领会地球也是个温室,大气圈相当于温室的屋顶和回壁,也使地球温暖湿润生机盎然。

(二)提问并讨论:

1.大气圈是气体,是什么物质相当于“棚”的作用而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散失?

2.如果大气圈这“棚”阻止地球热量散失能力太强,哪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交流后观看温室效应一分钟录像,听听专家怎么说?

小结:温室效应现象和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那些?(结合教材中的图进行分析)

小资料:温室气体  P69

3.温室气体CO2等地球上是怎么多起来的?(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播放录像(或图片)使学生更明白:人类活动(工业、居民生活等)产生了大量CO2等)

(三)讨论(要发散学生的思想)

A:温室效应的危害:1)影响气候、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水蒸气加快,加剧土地的荒漠化;2)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淹没城市等。

B:怎样控制温度气体量:1)从产生源头:减少煤、石油等会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2)从清除的办法:植物造林,增加植物对CO2的吸收等。

(四)分男、女2组课后收集资料,下课时展开五分钟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辩论赛。

三、臭氧层空洞

提问:紫外线有什么危害?臭氧层有什么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臭氧层的重要性,

话题:1982年南极上空发现首个臭氧空洞,至1992臭氧空洞仍在扩大,并插入一些有关臭氧空洞的录象和图片,使学生清晰知道臭氧空洞(臭氧层臭氧浓度明显减少)和引起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人类活动排放了化学物质氟氯烃、氮氧化物等)。

拓展性活动(上网查阅等):⑴除了南极臭氧空洞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臭氧空洞存在或出现?⑵氟氯烃等物质在臭氧转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臭氧变成了什么物质?

四、空气污染及防治

1.自学课本和访问环境保护网了解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空气污染物主要有那些?有什么危害?怎样去防止空气污染的发生?)。

2.用照片等记录身边的空气污染源,上网了解并下载其它类型污染源的图片。

3.每小组做一个简单的课件汇报你组的收获,并在班内交流。

4.每小组选一学生作一个“我为环保做什么?”的1分钟讲演。

5.当一次城市规划员:根据环保要求对工厂作出合理布局。

五、空气质量预报

(一)提问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预报这事吗?预报些什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打开宁波气象台当日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预报,让学生开始关注起空气质量状况,知道AQI(即空气质量状况)内容包括:1.污染指数;2.首要污染物;3.环境空气质量等级。

(二)解读好课本P72页空气质量预报的内容(要求看懂即可),讲明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空气质量用污染指数和污染等级来描述、空气质量等级划分依据。

课外活动:我们能用太阳能来减少污染吗?

大气与人类发展联系紧密,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当今时代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加之最近几年空气质量的恶化,而要保护大气圈,每个同学可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地理考点分享】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保护大气圈》